读书笔记:退出、呼吁与忠诚

对企业、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

Posted by LiYixian on Friday, September 8, 2023 | 阅读 | ,阅读约 8 分钟

简评:

  • 核心观点比较有趣,在退出-竞争模型之外引入了呼吁和忠诚的概念,算是传统理论的缝隙,很有启发
  • 理论不复杂,但概念详实,扩展分析各种现实问题(婚姻、文化、国家)很好用
  • 思想性而非经验或模型的,因此缺乏实证材料和测量
  • 问题是论证比较细碎,章节内结构也不大清晰
  • 疑问:经济和政治的分野似乎不够清楚,况且企业和政府面对的现实区别之大,是否真的可以这样打通?
  • 读完感觉是一本润学论著……
  • 翻译不太好,有条件的可以对照原文看。

导言以及学说背景

motive:很少有人考虑修复经济主体的衰减(假设企业谋求利润的理性程度恒定;社会资源会在竞争中自行配置,单个企业的衰败无关紧要)
problem:竞争可以实现恢复,但有时它可求不可得 (国民经济中垄断式企业会形成竞争死角);竞争激烈时,单个企业的衰败也许可以被矫正

人类社会拥有生产剩余,因而能够大幅度承受绩效衰减,自我平衡调控机制就没有必要过于精细。
经济发展会对政治发展提出更高的限制,不允许错误的政治进程迫使经济倒退,绩效损失空间更小。

“松弛型经济”(slack economy)

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适度的满足(satisfactory),而不是最高利润。- H.A.Simon

因此,“松弛”为挤压留下了空间;发展首先要将潜藏的资源和能力调动起来。

对“松弛”的回应:

  1. 消减“松弛”:环境变化、战争、罢工、发展不平衡、社会革命
  2. 松弛具有重要的恢复职能(“休养生息”)

上述二者都把松弛看作缺口,但作者认为松弛始终被生产创造,与世界共存;衰退的倾向是永恒的,但是回应之道本身就在衰减当中。

企业的衰减有两种迹象(恢复机制):

  1. 退出(exit):消费者不再购买企业的产品,会员退出组织
  2. 呼吁(voice):消费者、会员向管理者及其上级表示不满

二者在什么条件下孰高孰低?什么时候综合作用?如何完善?是否兼容?

退出是经济的、市场的、非直接的,呼吁是政治的、非市场的、直接的。

退出

退出是一般性竞争的基本特征
企业如何通过竞争从短期、可恢复性的衰减中康复?

管理者的应对函数(reaction function):随着销售额下降,产品质量获得改进
理想状态是需求-质量弹性系数适当,给企业反应和修正的缓冲时间

行业联合(垄断)能让消费者直接宣泄不满,敦促垄断组织改进工作;而竞争使消费者在不同企业间来回横跳,给管理者和自己双方都带来了“追求好产品”的压力,但 1)“好产品”可能根本不存在;2)没有企业能得到有效反馈
退出-竞争模型(exit-competition)可以诱导效率提升,但会产生极大浪费。
-> 政治制度上,竞争将民众的愤怒转换为不满

呼吁

呼吁/利益诉求(interest articulation)是试图改变令人不满的现状,而不是逃逸
类似退出的作用方式,与大众认知不同,介入(involvement)和撤出(withdrawal)相轮回,反而能更好地促进民主制度运作

呼吁是退出的residual/alternative,退出机会越小(越趋于垄断/发展中国家),呼吁作用越大
呼吁的应对函数:

  1. 呼吁是退出的补充
  2. 呼吁效应越强,需求-质量弹性系数越低
  3. 质量下降过程中,需求-质量弹性系数会越来越低(衰减产品没有替代品)

一个假定是:人们总是优先选择退出,因为呼吁的形式和技巧要求都较高。什么时候才会优先选择呼吁呢?

  1. 企业存在复原的可能性,既可以是消费者推动,也可以借助外力
  2. 呼吁的成本较低(a. 影响决策的概率较高;或 b. bargain 能力较强)
  3. 忠诚

-> 班菲尔德(Edward Banfield)模型

有必要设计一种鼓励呼吁(降低成本、提高回报)的制度
建立消费者沟通渠道、激活官方管制部门、强化企业防范性措施

退出与呼吁组合的难点

公有企事业单位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(e.g. 交通、教育)往往居于劣势,因为 1)衰退并不会让国家财政丢下它们不管,对退出反应迟钝;2)改革政治阻力极大

呼吁可以在遏制衰减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,但人们却往往把退出作为主要选择。

一个问题:质量下降和价格上升对消费者来说是等同的吗?
不同消费群体对质量/价格变动的感受弹性是不同的:对价格上涨迟钝的人往往是对质量下降敏感的人
企业面临的困境:最可能呼吁的质量敏感型消费者也是最容易退出的人
如何设法留住优先选择呼吁的人?

消费者剩余:消费者购买产品得到的利益越大,维护利益的积极性就越高
质量敏感型消费者在有优质替代品时会立刻选择退出,反之才会选择呼吁(换言之,他们会在质量上端区域进行呼吁),因此呼吁在遏制优质产品衰减时能发挥较大作用。于是可以推论:

  1. 人人争取向上的社会中,上端呼吁机制会自发强化,上下阶层的鸿沟会越来越大
  2. 上端区域退出量会明显不足

退出能否改善垄断组织的衰退

滥用权力和懒政/官僚主义的两害相权
退出-竞争模式能削弱呼吁又不危及垄断组织生存;竞争有时会将制造麻烦的消费者吸引走,从而扶助垄断的平庸
颠倒式(topsy-turvy)歧视:专横而懒散的垄断者乐于为呼吁者创造退出的机会

政治上,呼吁可以形成充满活力的政治秩序,而退出却会破坏它
容易退出的社会也容易形成内讧和独裁

双头垄断与两党制的发展

前文指出,不同消费群体对质量/价格变动的感受弹性是不同的 -> 企业如何选择质量标准?
利润最大化;降低消费者的不满(对呼吁的响应)
对不同需求群体的折中和妥协

Harold Hotelling:双头垄断、区位理论以及两党制的变化态势
(下述结论的条件是整个社会需求无弹性,即没有人退出;否则将抑制政党的居中趋势)

  1. 两个政党都有向中点移动(囊括最多 voter)的趋势
  2. 利润最大化时提高了全社会的总成本

但实际上,两党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经常背道而驰
改善:引入呼吁的概念(无处退出才会转投呼吁)

社区中的每一个公民几乎都拥有尚未启用的政治资源。

党派向中点靠得太近,会挫伤端点的活跃分子的积极性
不同组织对呼吁和退出的反应不同,最佳组合状态存在很大差异;可以预测组织的“质量变动路径”(quality path)

忠诚理论

loyalty 不同于 faith,蕴含着理性的预期
制造制度性的退出障碍可以激活呼吁,使衰减但有望恢复的组织不至于过早夭折;忠诚就是一种非正式的障碍

  1. 退出过于容易而呼吁又需要创新时,忠诚就可以发挥作用;
  2. 忠诚的有效性取决于替代品有多可求(差距越小,非理性的忠诚作用越大)

忠诚能阻碍退出,恰恰是因为存在退出(背叛)的可能;退出威胁会让呼吁更 work
-> 退出既会降低呼吁的意愿,又能强化呼吁的效应和能力
Michels “寡头政治铁律”(Iron Law of Oligarchy)
e.g.多党制内部不容易发展民主,因为退出非常容易;反之,两党制中更容易内讧
结论:

  1. 制度设计细则对维持退出和呼吁的平衡很重要;
  2. 这种平衡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组织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民主。

联合抵制(boycott)是退出和呼吁的混合体;退出成为了一种再进入承诺

忠诚行为模型(随着质量的滑落):
呼吁 - 无忠诚会员退出 XAL - 退出威胁 TX - 忠诚者退出 XWL
XAL-TX:未有退意的忠诚 / TX-XWL:质量衰减区间
退出点和再进入点不同,也是一种衡量忠诚的方式
需求不仅是当前购买数量的函数,也是过去购买数量的函数,忠诚会强化这一影响

无意识的忠诚:进入门槛较高时,成员难以察觉到衰减,从而会推迟退出和呼吁

强化忠诚的手段:进入门槛高、退出代价高,但可能同时抑制退出和呼吁
有些组织会试图将成员的有意识忠诚转化为无意识忠诚(不会引发呼吁,还能推迟退出)
认知失调理论(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,“律之愈严,爱之愈深”)的修正:失调者的呼吁会迟到,但可能远比常态者更激进

Revolution, like Saturn, devours its own children.

退出代价高的影响:

  1. 组织衰减时成员会跳过退出威胁阶段
  2. 退出代价高但进入成本为零时 (家庭、国家),呼吁可能会弥补退出

对公共品 (政党、外交政策),成员不可能真正退出,即使退出后也还会继续关注
对卓有声誉的组织,成员没那么忠诚反而会让它们受益,否则可能会出现 “绩效越差就越难退出” 的忠诚行为:必须和组织相守一处,以免局势更加糟糕
内部呼吁和外部呼吁(退出后的呼吁)相结合
在衰减的哪个时刻,外部呼吁比内部纠正更有效(即什么时候退出)?

美国意识形态和实践中的退出与呼吁

美国意识形态偏爱退出:迁移、逃避,国家是靠退出建立并繁荣的
向上层社会奋斗是个人主义精神(成功在于退出自己所属的群体),但黑人运动是例外;将少数优秀者剥离底层会使上流社会的统治更稳妥

强权国家退出政府的官员很少,不利于政府恢复绩效;应当设计制度让退出更容易

退出与呼吁的最佳组合

不同类型组织的回应措施:

回应不足或失当:

一种趋势是:人们习惯于的、处于支配地位的抗议方式,作用力度会与日递减,必须引入另一种方式。
结论:在任何组织都应该同时采用两种机制,并形成轮流支配的循环周期。

总而言之

  1.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,退出最容易;
  2. 高度垄断/不易退出的组织和群体,呼吁更有价值;
  3. 容易退出有时会对垄断“助纣为虐”;
  4. 忠诚是一种退出障碍;
  5. 对企业/组织,应当强化对现有反馈形式的响应,并引入另外的反馈手段,强化理性忠诚;
  6. 对消费者,最优解是提升个人影响力,并采用当前所处环境不常用的手段;
  7. 退出无门、呼吁被禁止、忠诚正在消退时,组织会面临着什么?